澎湖与台湾史略


宋代之前,关于澎湖岛的记载非常之少。从宋代开始,澎湖岛上就有来自福建泉州的移民。对于澎湖的从属,宋元明三代史书都有记载。

南宋赵汝适所撰之《诸蕃志》中记载到:“泉有海岛曰彭湖,隶晋江县。”元代《岛夷志略》:“(澎湖)地隶泉州晋江县,至元年间,立巡检司。”《明史》记载:“晋江倚。。。东南滨海,有盐场。海中有彭湖屿。"

由于澎湖主要的汉族移民大多来自福建泉州,在宋元间,澎湖一直属于于福建泉州晋江县,中原王朝对于澎湖地区也保持着有效的控制。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汪大猷任泉州知州时,”毗舍邪尝掠海滨居民“,于是在澎湖建房两百间并派遣军民屯戍。元至元十八年(1281年),“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,迂回台湾,道经澎湖设治澎湖,企图进取台湾,作为征日本之准备”。

澎湖巡检司的官职在明朝被继承,但在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明朝下令福建沿海“墟地徙民”,包括澎湖诸岛在内的海岛居民被迁入内陆地区,澎湖巡检司亦被废除。至此明朝失去了对澎湖的有效控制,澎湖成为了海盗流寇(包括倭寇)的居住所。顾亭林的《天下郡国利病书》记载道:


彭湖一岛,在漳、泉远洋之外,邻界东番[即台湾],顺风乘潮自料罗开船,二昼夜始至。山形平衍东南约十五里,南北约二十里,周围小屿颇多。……明朝徙其民而虚[通「墟」]其地,自是尝为盗贼假息渊薮,倭奴往来停泊取水必经之要害。
澎湖岛先后在万历三十二年和天启二年被荷兰人占领,而后又被明朝水师驱逐,最终奔向台湾南部建立殖民地。而澎湖又在明代末期落入郑芝龙之手,其子郑成功攻克荷兰要塞之后,标志着澎湖的管辖权从福建转移到了台湾。中原王朝再次失去对澎湖的有效统治,直到清廷在台湾建府为止。

注意的是,澎湖诸岛的管辖并不代表对于台湾岛的管辖。因为在宋史元史中所记的与澎湖烟火相望的“流求国”是被明确地编入了外国传中。台湾岛在隋至元代被称为流求或琉求,在明代又被称为东藩,北港,大员,鸡笼山,直到明代末年才开始被称为台湾,而清代的琉球国则指今天的冲绳群岛,与明代之前所记载的流求国是两个不同地区的政权。

台湾岛上很早就有土著居民居住。宋史记载了两个在台湾岛的土著政权:流求国和毗舍耶国。其中的毗舍耶人与汉人“语言不通,商贩不及”,并且时常劫掠澎湖与福建沿海地区。而汉人直到荷兰殖民和明郑时期才开始有规模移民台湾。明史外国列传所记之鸡笼山,与琉球(今日本冲绳),吕宋(今菲律宾)同篇,可见明朝并没有把台湾岛纳入统治版图中。

台湾的外来政权始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,期间西班牙也在基隆地区有过短暂殖民历史,直至1662年郑成功“收复”台湾,台湾才第一次有了汉人政权。中原王朝真正对台湾的统治始于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,而台湾土著政权大肚王国经过荷西殖民,明郑盘踞,清代府治,一直到雍正九年(1731年)才真正瓦解。

对比台湾岛与澎湖的历史,可以看出,尽管汉人定居澎湖的历史虽然很早,在明代便有了行政管辖,但明朝还是有长达275年的时间对于澎湖没有实际控制。而由于台湾一直有土著存在,直到施琅击败郑军水师前,中原地区并没有把台湾看作是王朝的一部分,而是当作化外蕃夷之地对待。而通过澎湖和台湾的历史,我们可以看出中原王朝是如何一步步取得这些地区的控制,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而非“自古以来”这种模糊不清的观念。